重谋划 创特色 常州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工作受相关省市领导肯定

发布者: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20-01-08浏览次数:2475

“常州分院正式成立以来,工作可圈可点,成果颇为丰硕,凸显了重谋划、创特色的两大亮点。”1月7日,风尘仆仆赶赴我校的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院长夏锦文,参加以我校为依托的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常州分院/常州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工作年会时,在现场如此肯定与总结研究院的工作。

研究院工作年会现场,群贤毕至。我校党委书记、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常州分院院长曹雨平,我校副校长、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常州分院副院长汪群,常州市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谢春林,常州国家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完利梅,常州市市委宣传部文化产业处处长朱少杰,副处长郭明晨,新北区委宣传统战部副部长、新北区文明办主任、新闻出版局(版权局)局长朱焱,新北区委宣传统战部宣传文化处处长包琳霞,南京林业大学教授、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常州分院执行副院长汪瑞霞以及研究院各分中心主任、基地负责人等一一到会,共同回顾2019年的工作成效,共同展望2020年之工作规划。

年会举行了揭牌仪式和战略合作协议签订仪式。谢春林和完利梅为研究院“新北研究基地”揭牌;汪群与朱焱签订了研究院与常州国家高新区的战略合作协议,此举启幕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常州分院与常州市域各区(市)的深度融合,也标志着研究院辐射力的进一步扩大。

执行院长汪瑞霞和研究会秘书长朱亮亮在会上分别汇报了研究院2019年工作总结与2020年具体工作计划。汪瑞霞从“强化自身平台建设,扩大辐射开展丰富活动;发挥平台科研优势,生产量多质高科研成果;发挥市研究院职能,对接市运河文化带建设;积极参与省院活动,加强与兄弟城市间交流”四个方面总结了研究院成立以来,在集咨政建言、运河研究、应用转化、推广交流等方面所做的主要工作与成果;朱亮亮则从规范机制、学术研究、服务地方、文化建设等方面提出研究院2020年的具体工作计划。

在气氛热烈的经验交流环节,与会者群策群力,为研究院未来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其中,常州市大运河研究会秘书长陈建平、研究院青果巷实践基地张逸清、研究院展览展示中心主任赵洪波分别从不同角度做了重点交流。研究院江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纪玲妹、常州名人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赵贤德和大运河文化创意设计研究中心主任黄海波作为中心主任代表做了精彩发言,为研究院的2020年工作集思广益。

会上,研究院顾问、长期致力于常州本土文化和常州大运河文化专题研究的薛焕炳向夏锦文赠送了所著的由常州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出品的常州运河文化丛书之一——《常州名园录》。

谢春林、曹雨平、夏锦文分别发表即席讲话,他们充分肯定了研究会工作成果,并指出研究会今后工作的重点路径和方向。

谢春林强调:研究院要更加重视智库作用,抓住当下国家背景下的热点机遇,结合常州地方特点,尽快把课题转化为生产力。当前,重点要做好常州运河工业文明的调研,挖掘常州大运河文化带工业文化遗存,串珠成链,更好地推出标志性成果。

曹雨平表示:研究院应运而生、应需而生,在省院领导的深入指导下,积蓄了后续发展的源动力。成立以来,大家已达成共识,以挖掘常州大运河独树一帜的历史文化内蕴,发挥智库作用引领发展助力地方经济文化建设为己任。他强调了研究院的战略定位,将整合各方资源,通过研究基地、教育基地、交流宣传平台、高端智库四位一体建设,为高质量高水平建设常州大运河文化提供思想和智力支撑,为国家级江苏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贡献常州智慧。

夏锦文指出:研究院成立以来,多方面推进工作,取得的成果颇为丰硕,能感受到常州分院同志们的自豪感、获得感,常州分院2019年的工作凸显了“重谋划、创特色”两大亮点。今后,要在四个方面展开工作,更好地彰显“重谋划、创特色”。一、研究为主,智库定位。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尽可能贴近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二、机不可失,未来已来。要理解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运河的三“好”讲话精神,统筹分析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颁发的《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深度解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长城、大运河、长征 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以这三个遵循来对接国家需求,对接当今社会的重大关切;三、有为才有位。要有系统思维,在总院、分院的体系中脱颖而出;要有本土思维,紧密结合当地党委政府的需求。四、狠抓标志性成果。要进一步彰显地域特色,多出课题类、咨询建言类、工程项目类成果。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常州分院/常州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工作年会的圆满召开,总结过去,谋划未来,进一步进行了自我激励,提振了精神和士气。

(党委宣传部 孙悦娟/摄影 大运河文化带研究分院 冯平平/文  汪群/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