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爱上文学的她,自己先“卷”成了光——记江苏省教学名师、人文学院院长谢燕红

发布者: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25-04-27浏览次数:14

记者来到谢燕红教授的办公室时,她正在看书,为上好《新诗潮》章节做准备。这是她上“中国现当代文学”课十年来保持的严要求:将教学过程视作钻研的契机,加强学习,力求教学内容每一轮至少有40%的动态更新,确保常教常新。作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负责人,去年4月底和7月底,她相继斩获第四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省赛特等奖、国赛新文科正高组三等奖,助力学校在该项赛事上实现新突破。可她表示,参赛是个很好的学习过程,比赛结果没有达到心理预期,要以之为新起点。

从新突破到新起点,从文学课堂上的思想共振到无数个深夜的长明灯火,谢燕红以“自卷”的哲学书写着光阴的故事:把每一次突破当作新的起跑线,把每一堂课看作是永远的未完待续,在课堂内播文学火种,在课堂外当成长灯塔。

十年如一日的“较劲”,源于她对高质效课堂的不懈追求。她说:“‘哪条路、哪道水,没有关联,哪阵风、哪片云,没有呼应。’我相信,文学如此,教学亦然。每一次用心的教学创新,都会换来学生不同程度的成长。”

当“名师”的铭牌与“自卷”的背影重叠,她本身就成了一道流动的光脉。

赛场上:过关斩将,点亮突破之光

“已经45天没见你了。”完赛后来到和自家相隔不到五公里的父母家时,爸爸高兴又心疼地告诉谢燕红。

45天,是亲人间彼此牵念的时光刻度。而比这45天更长更难熬的,是整个大赛长跨度的八个半月,尤其是获省赛特等奖到进集训营再到国赛的95天。至今回想起来,谢燕红依然感觉到“压力很大”。

2023年11月15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举办第四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的通知。大赛采用校赛、省赛和全国赛三级赛制,分网络评审和现场评审两个阶段。比赛内容包括课堂教学实录视频、教学创新成果报告、教学设计创新汇报,前两项网上提交(占比60%),现场赛(占比40%)分教学设计创新汇报、现场答辩两个环节。

作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建课基础良好,如何凝练其教学创新成果,在比赛中赢得评委认可和高分突破?谢燕红团队立足学校作为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实际,融通地方文化资源,选取中国现当代文学特别是乡土小说领域杰出的书写者——常州藉作家高晓声为展示点,分别在学校智慧教室和高晓声的家乡武进郑陆拍摄录制了两节课堂教学实录视频《高晓声的家乡鱼水情——高晓声系列散文谈》。小河流淌、游鱼嬉戏、落英缤纷、村民垂钓,好一派田园牧歌式的乡村图景,完美契合了“家乡鱼水情”的主题。省赛和国赛上,谢燕红提交的这个视频得到了评委的高度认可。

省赛后,包括谢燕红在内的48位特等奖获得者和2023年国赛未获一等奖的选手共60余人一起参加集训,并通过两轮排位赛的方式竞逐23个国赛名额。

高手云集,竞争激烈程度不言而喻。谢燕红回忆,那段时间,除了学院行政工作以外,几乎所有空余时间都扑在了训练上,一度每个周末都要赶往南京,训练强度很大,压力也很大。有一个周末,学院要承办一个会议,周五和被邀专家见面后,晚上八点半赶到南京南站时,风雨大作,等了半个多小时等不到出租车,只能去坐地铁,却走错了方向,等找到地铁站、下地铁再等出租车,到酒店已经十点多钟了。来不及休息,她又马不停蹄地准备起了第二天的比赛,直到凌晨一点多才睡下。汇报稿也是一稿一稿反复修改推敲,直至提交前一刻还在死磕细节。

相较于时间和精力的大量投入,更让谢燕红深感煎熬和难以承受的,是辅导专家们毫不留情的批评和尖锐的否定。到最后,专家们不仅否定她的汇报内容,连她的着装、仪态、表情等都进行了痛批,把她的自信心击得粉碎。

崩塌、调适、治愈,谢燕红在专家们的否定声中不断重塑自信。以至于后来在不同场合分享经验时,她都讲到心理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水到渠成,国赛过程非常顺畅。她以《行旅百年时空 绘影文学中国——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创新》为题所作的现场汇报得到了专家和同行们的一致好评,认为可圈可点。“结果出来却是三等奖,令人遗憾。”谢燕红坦言。她也客观总结分析了与大奖失之交臂的原因,一再表示后续还将继续努力加强课程建设。

课堂中:深耕细作,释放热爱之光

记者提前到达教室时,谢燕红已经在调试设备了。只见她卷发垂肩,白色小西装搭配深蓝色A字裙,尽显知性与优雅。待学生陆续坐定,上课时间还早,她巡视全场,提醒学生去慕课堂签到,询问学生预习任务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学习准备情况。紧跟她的节奏,学生们迅速进入状态,或阅读,或勾画重点,或讨论。多年来,课前十分钟的“微交流”已成常态。

“上节课讲了‘归来者’的诗,归来的诗人主要包括三个群体……”她边带领、边提示、边提问,借用提纲挈领的板书和清新简约的PPT,与学生一起回顾相关知识点,自然导入新课《新诗潮》。

 谢燕红说:“课堂对学生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老师的精神状态、仪容仪表、言谈举止,课件、板书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无形的影响。” 原来,所有的细节都是用心经营开出的花。

从朦胧诗的发生、《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到新生代诗、李亚伟的《中文系》,讲授过程中,她走动着,旁征博引、迁移对比、环环相扣,不时提问,激发学生思考、做课堂的主人。学生们认真听、仔细记,积极参与互动,课堂气氛甚是轻松活跃。她还充分发挥文以载道的功能,春风化雨、立德树人。将“朦胧诗人是精神的贵族、善于深度思考”融于文本解读,让学生看到诗人如何以诗歌为火种,凿开思想的岩层;将对《中文系》一诗的批评性阅读与学生专业相勾连,引导学生探寻专业的深层意义,增强专业认同感和归属感。

“文学具有启智润心的作用,而且这种作用的显现是个长期过程。”谢燕红说,“学生一定要静下心来多读书,养成好读书善读书的好习惯。”教学中,她融汇自身科研成果,对标“新文科”,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维度进行教学改革创新,既授知识,更传方法。指引学生带着问题意识研读文本;提供参考书籍和文献,引导学生开展学术研究;针对小说等作品改编成影视作品等文学转化现象,教学生以比较思维进行赏鉴,琢磨不同改编版次之间及其与原著的差异,进而代入追问“若我来改编,会怎样处理”。

为让学生课后忙起来,形成课堂内外联动的学习闭环,谢燕红优化课程考核方式,尝试“1+N+X”模式即期末考试+过程性评价(草地读书会、读书笔记、小论文、线上学习、参与对话研讨等)+自选动作(原创作品、论文投递发表、文化志愿服务等),多维度的评价方式让学生各增其能、各显其长,个性化发展。

“这门课有意思,课堂磁吸力强、沉浸感足,让我对文学越来越感兴趣。”“谢老师对名家名篇的讲述生动精彩、见解独到,带我们在百年中国文学长河中遍览山河图景,激发我课后阅读的强烈欲望。”大一时上过她课的诸多学生还一致表示“谢老师的文学课如盐入水。她是我们最好的文学引路人”。

随着阅读量的增长,加之“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团队的共同指导,学生的写作能力普遍得到提高。近四年,发表学术论文、诗歌、散文的比例逐年攀升。

育人场:俯身同行,播撒希望之光

谢燕红坚信“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这个信念如同一道光,引着她俯身与学生同行,既于三尺讲台以丰富学识传播文学火种,又于广阔育人场以柔软情怀构筑成长星河。

作为学业导师,定期组织读书与交流活动,以共读共研撬动学生成长。

坚持教研结合。立足红色文学经典,与教学团队老师指导学生实地开展革命与振兴的专题调研,相关成果获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红色专项活动全国一等奖,实现学校在该赛事上的突破。将自身对地方文化开展的研究成果嵌入学科竞赛等,指导学生开展常州古镇建筑、地方志调研,形成文献、视频资料30多份(个),完成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3个,获省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二等奖1项、省优秀毕业论文2篇。

坚持做学生的益友,常与学生深入交流,给予学生思想、学业、生活等各方面的帮扶指导,鼓励他们顺应数字化浪潮,拥抱新技术、善用新工具,提高学习成效。除定向资助家庭困难学生外,每年都积极认领学生提交的“微心愿”。“看到学生想要书籍的微心愿,太让人感动了,马上安排。”对热爱读书的学生,谢燕红心怀惺惺相惜之情。身为院长,对人文学院老师们每年分分钟内就将学生微心愿认领完,她心怀感动与敬意。

除在学院推行“青年导师制”,她还以带头人身份组建“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团队。该团队获评校课程思政先进教学团队、江苏高校“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先后获批校精品课程、混合式“金课”,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团队成员共同努力,出版《焦店老家》丛书(获江苏省地方志特色创新项目一等奖)、《江苏当代小说家15讲》等著作;建设的课程资源在中国大学MOOC已第12轮开课,吸引了来自全国近60所高校的学习者,选课人数超2万人次,并被“学习强国”江苏平台录用。在该团队带动下,人文学院每学期定期组织教师工作坊活动,营造了重视课程建设的良好氛围。

“教无止境、研无止境,不能歇脚。”采访尾声,谢燕红感喟。

(党委宣传部 周绍萍/文/供图 王萍霞/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