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举办第六届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的通知

发布者: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发布时间:2025-09-08浏览次数:81

校教师[2025]10号

各二级学院、体育教学部,相关部门

为进一步推进教育强国建设与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助力我校课程思政建设和新工科、新文科建设,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创新发展,提高产教协同育人成效,做好第届江苏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以下简称省赛)暨第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以下简称国赛)的选拔推荐工作,我校举办届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以下简称校赛)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校赛主题

推动教学创新  培养一流人才

二、校赛目标

新文科、新工科、基础课程赛道目标:紧扣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主题,深入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有效助力我校新工科、新文科建设

课程思政赛道目标:充分发挥大赛的示范引领作用,全面推进一流课程课程思政建设,精心打造我校教师教学创新与交流的标杆。

产教融合赛道目标:引导教师通过课程教学创新,推动产教融合走深走实,提高高校与社会、高校与行业企业协同育人成效,解决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的结构性矛盾,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全面提高高校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提升高校自主创新能力。

新教师赛道为江苏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面向新教师能力提升的特色新增赛道,目标是:激励新入职教师积极参与教学实践,促进其教学技能和教学方法的提升,培养新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促进我校新教师培训体系建设和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和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校赛内容

校赛内容与省赛、国赛内容一致,包括课堂教学实录视频、教学创新成果报告(课程思政课程思政创新报告、产教融合组为产教融合创新成果报告)、教学设计创新汇报和证明材料

新教师赛道(只有省赛、没有国赛)参考省赛标准。评审内容包括课堂教学实录视频、教学实施报告和现场说课展示

四、参赛对象及名额分配

(一)参赛对象 

我校在职教师或正式聘用教师。具体要求如下:

1.参赛教师无师德师风、学术不端等问题,近三年无教学事故。

2.1)新工科、新文科、基础课程、课程思政赛道:主讲教师近5年对参赛的本科课程讲授2轮及以上。以个人或团队形式报名,若以团队形式参赛,团队成员包括1名主讲教师和不超过3名团队教师。(2)产教融合赛道:主讲教师近5年讲授参赛课程(应列入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课程)2轮及以上,国家急需战略性新兴领域和紧缺专业领域建设的新课程可适度放宽。以团队形式参赛,团队成员包括1名主讲教师和不超过3名团队教师(至少包含1名从行业企业聘请的兼职教师,且深度参与教育教学时间2年及以上3)新教师赛道:新入职教师(2024年1月1日后取得教师资格证),年龄需在40周岁以下,以个人形式参赛。

3.届校教创赛获奖获得(如计划竞争省赛名额)无需参加本次选拔赛,但要提前准备各项参赛材料,与本次选拔赛的优胜者一并竞争省赛名额。往届校教创赛其他等级获奖者可报名参加本次选拔赛,如获奖等级超出之前等级成绩,则予以认定,否则不认定、不重复奖励

(二)组别设置及名额分配

校赛设新工科、新文科、基础课程(公共基础课或专业基础课,但不局限于此)、课程思政、产教融合、新教师6大组。

其中新工科、新文科、基础课程、课程思政赛道,各二级学院、体育教学部可推荐正高、副高、中级及以下参赛对象共3名(个人或团队),根据参赛课程自行选择组别。专任教师数超过50人的学院可增加1-2名。

产教融合赛道,要求承担江苏省产教融合一流课程建设的团队积极申报,但不局限于此。

新教师赛道,各二级学院、体育教学部可推荐2024年1月1日后取得教师资格证、年龄在40周岁以下的新入职教师1-2参赛。

鼓励人工智能、集成电路、量子科技、储能技术、智能制造、数字经济(区块链)国际传播等相关专业领域和耕读教育、理解当代中国(外语专业)等相关课程的教师积极报名参赛。

注:往届校赛特等奖获者参赛不占学院名额,学院仍需正常推荐教师参赛。

五、校赛环节、内容和成绩

(一)院部选拔推荐及材料报送

各二级学院、体育教学部积极组织本单位选拔赛,912日前,将选拔赛日程安排表(附表1)(Excel和盖章的PDF发送至电子邮箱10月10前,将推荐教师(团队)汇总表(附表2)(Excel和盖章的PDF)发送电子邮箱

1019前,参赛教师通过校赛网站(另行通知)提交材料,申报书样式详见附表4-1,其他材料含报告(教学设计创新成果报告/课程思政创新报告/产教融合创新成果报告/教学实施报告)、教学创新成果支撑材料目录(新教师赛道无)、课堂教学实录视频(校赛可只交1个完整学时及配套材料(课程教学大纲、课堂教学实录2个完整学时视频内容对应的教案和课件)。其中新教师赛道交1个学时视频和对应1个学时视频的配套材料。

(二)校级比赛

校赛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网络评审,评审内容包括课堂教学实录视频、教学创新成果报告(或课程思政创新报告产教融合创新成果报告或教学实施报告),根据网络评审成绩由高到低排名,选取优秀教师(团队)进入第二阶段现场评审,即现场汇报环节。主要内容为教学设计创新汇(新教师赛道为现场说课展示提问交流。

1.网络评审

由评审专家对参赛选手的教学实录视频和教学创新成果报告(或课程思政创新报告产教融合创新成果报告或教学实施报告)进行会议评审,遴选每组优秀的选手进入现场评审环节。网络评审满分为60分,其中课堂教学实录视频成绩占40分、教学创新成果报告(或课程思政创新报告或产教融合创新成果报告或教学实施报告)成绩占20分。

网络评审定于8周(1020-1026日)。

2.现场评审

现场评审阶段,参赛教师结合教学大纲和教学实践,进行不超过15分钟的教学设计创新汇报,评审专家依据参赛教师的汇报进行10分钟的提问交流。新教师赛道的主讲教师需进行15分钟现场说课展示,评审专家依据参赛教师的汇报内容进行10分钟的提问交流现场评审满分为40分

场评审定于第9-10周(1027-11月9日),具体时间、地点另行通知。

3.计分方式

网络评审成绩(总分60分)与现场评审(总分40分)成绩之和为参赛教师(团队最终成绩,由高到低进行排序评奖,具体各项评分细则详见附3

六、材料要求

(一)申报书

参赛教师通过校赛网站提交材料

二)教学创新成果报告(或课程思政创新报告或产教融合创新成果报告或教学实施方案

1.教学创新成果报告(新工科、新文科、基础课程组)应基于参赛课程的教学实践经验与反思,体现课程教学创新举措、过程成效。聚焦教学实践的真实问题”,通过课程内容的重构、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环境的创设、教学评价的改革等,采用教学实验研究的范式解决教学问题,明确教学成效及其推广价值。

2.课程思政创新报告(课程思政组)应立足于学科专业的育人特点和要求,发现和解决本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的真实问题。

3.产教融合创新成果报告(产教融合组)应密切围绕高校与社会或行业企业主动合作、人才培养规格与产业需求、学科专业结构与区域发展、组织模式创新与教学模式改革等产教融合方面的内容,以教学研究的范式,聚焦教学实践中的“真实问题”,通过课程内容的重构、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环境的创设、教学评价的改革、师资队伍的建设、协同办学的机制等,解决教学问题,明确教学成效及其推广价值。

4.教学实施报告(新教师组)应立足于学科专业的育人特点和要求,聚焦教学实践的“真实问题”,通过课程内容的重构、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环境的创设、教学评价的改革等,体现课程教学的创新举措、过程与成效。

报告包括摘要、正文,字数4000字左右为宜(无模板)

教学设计创新(或课程思政创新或产教融合创新成果的支撑材料目录详见附件4-2。

(三)课堂教学实录视频及相关材料

新教师赛道以外的其他赛道实录视频为参赛课程2个学时(校赛可只交1个学时的完整教学实录,具体要求详见附4-3。与课堂教学实录视频配套相关材料包括:参赛课程的教学大纲、课堂教学实录视频内容对应的教案和课件(须交2个学时对应的材料,其中教学大纲(参考模板见附5)主要包括课程名称、课程性质、课时学分、学生对象、课程简介、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教学安排、课程评价等要素

新教师赛道:实录视频为参赛课程1个学时的完整教学实录,具体要求详见附4-3。与课堂教学实录视频配套相关材料包括:参赛课程的教学大纲、课堂教学实录视频内容对应的教案和课件(交1个学时对应的材料,其中教学大纲(参考模板见附5)主要包括课程名称、课程性质、课时学分、学生对象、课程简介、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教学安排、课程评价等要素

(四)证明材料

产教融合赛道:须截图以PDF格式上传教务系统中课程已完成学期的开设信息,参赛课程名称须与教务系统中显示情况一致,由教务处出具参赛课程的实践性教学内容比例证明,应不少于30%。行业企业参与教学相关证明,即人事聘任协议或产教融合项目合同等,签订时间在2年及以上。

以上材料请于2025101924:00前上传校赛网(另行通知)。

七、奖项设置和奖励

本次校赛设个人(团队)奖与优秀组织奖。

(一)个人(团队)奖。设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若干由学校颁发荣誉证书规定申报教学奖励优秀参赛教师团队)将优先推荐参加省赛。

(二)优秀组织奖。对大赛开展过程中,教师参与度高、大赛成绩突出、影响效果明显的学院(部),授予优秀组织奖”。

八、其他事项

(一)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指导的、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主办的全国性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江苏省赛在江苏省教育厅指导下,由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主办,省内高校承办

(二)各二级学院、体育教学部高度重视、积极组织院(部)级比赛,严格审查参赛教师资格做好赛的选拔推荐工作综合考量教师教学常态、教学评价、教学成果等因素,教师运用先进教学理念、信息技术开展课堂教学改革等情况,确定参加校赛教师团队名单。

)参赛教师应保证教学创新设计相关材料的原创性,不得抄袭、剽窃他人作品,如产生侵权行为或涉及知识产权纠纷,由参赛教师自行承担相应责任。

)参加江苏省教创赛教师所需提交的相关材料(申报书除外)和现场汇报环节中的相关材料均不得出现参赛教师姓名、所在学校及院系名称等透露个人身份的信息。

 

校赛联系人:老师、苗老师;联系电话:88510172(6172内线);电子邮箱:jsfz@oa.czu.cn;办公室:文新楼809室

附表:1.第六届校教创赛选拔赛日程安排表.xls

    2.第六届校教创赛推荐教师汇总表.doc

    3.第六届校教创赛评分标准.pdf

    4-1:第六届校教创赛申报书.docx

    4-2:教学创新(课程思政创新产教融合创新)成果支撑材料目录.docx

    4-3:课堂教学实录视频标准.doc

    5. 课程教学大纲(模板仅供参考).docx

    6. 第六届校教创赛流程图.docx

        

                                  

教师教学发展中心

202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