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上午,常州市运河五号创意街区,当我校党委书记、常州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常州分院(以下简称“研究院”)院长曹雨平与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谢春林同时为研究院“展览展示中心”授牌时,研究院第一次院务工作会议现场,掌声雷动。研究院成立后第一家中心的揭牌,标志着研究院工作正深入推进。逾30位常州市、钟楼区相关部门领导,研究院聘任的顾问委员会专家代表,研究院各中心负责人,授牌基地相关单位负责人,受邀地方文史专家与会。
曹雨平在会议上热情致辞。他表示,充分挖掘、传承、利用和弘扬大运河文化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要任务。研究院的成立,“责任重大 ,使命光荣”。他指出,研究院要找准符合常州特色的定位、目标和建设方向,在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指导和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领导小组直接领导下深入挖掘大运河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发出常州声音;要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更好地凝练研究方向,把握常州运河文化的脉络;要扎实推进研究院的工作进程,多出学术研究的精品成果,更好地为常州发展提供智库力量,提升城市软实力。
我校副校长、研究院副院长汪群从研究院的发展目标、组织架构、建设内容三方面详细解读了研究院的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她强调:研究院以大运河文化为切入点,深入发掘、整理常州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资源,是凝聚常州特色的运河城市文化的软件功能的重要载体,将致力于打造立足常州、辐射全国、面向世界,集咨政建言、运河研究、应用转化、推广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开放性研究平台与高地。研究院将以打造为国家、江苏省及常州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贡献常州智慧,为高质量高水平建设常州市大运河文化带提供咨政建言的高端智库;打造围绕常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政产学研金文”交流平台;打造以运河历史文化为研究方向的文献资料库和数据库基础平台;打造大运河文化建设、传播和人才培养基地为四项具体目标。
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南京林业大学教授汪瑞霞从开展的各级各类活动、取得的学术成果等方面对研究院前期工作进行了回顾与总结。在介绍近期工作计划时,她从工作目标入手,从服务决策、学术研究以及组织建设三方面,全方位拟定了研究院近期工作。
在现场进行的颁发聘书和授牌环节,曹雨平与谢春林分别为常州历史文化名城地方文史专家组组长邵志强等四位专家颁发了研究院顾问委员会委员聘书;为研究院大运河历史文献研究中心主任陆克寒等六位专家颁发了聘书;为常州运河五号创意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赵洪波颁发研究院“展览展示中心”主任聘书。
授牌环节后,谢春林代表市运河办充分肯定了研究院在成立前后所做的工作,以“有水准、有实力、有亮点”概括了研究院在省内外产生的学术影响力及发挥的智库功能,并对研究院今后的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他希望研究院在常州大运河文化主题语征集、研究院学术课题发布等工作上抓紧落实、高效完成。
在学术研讨环节,顾问委员会专家、各分中心代表围绕如何协同各方力量实现共建共享、如何发挥中心和外聘专家的作用、如何发挥各类中心基地的功能与作用、如何运营管理以及“常州大运河文化主题语”专题、智库运行的长效机制、研究院运行支持与保障等议题,就如何加强政府顶层设计,保持基础研究及应用研究两条腿走路、深度融合常州地方文化、拓展常州运河研究影响力、促进资源整合项目共建等各抒己见、献计献策,积极助力研究院发挥智库平台作用。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常州分院/常州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成立以来,常州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效应。针对国家、省市对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总体要求,积极响应,高度重视,整合多方资源,集聚市内外学者成立专家顾问委员会,组建研究团队;聚焦“运河历史文化研究、工业遗产群与文旅融合发展研究、文化创意设计研究、运河治理与水生态文明”四个方向,开展多学科、多方向的交叉融合研究,标志性阶段性成果有曹雨平主持2019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立项《协同推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模式研究》、汪群主持2019年度江苏省社科重大应用研究课题立项《江苏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与实施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衔接的抓手和突破口研究》等;同时,研究院还积极开展文化交流、实地调研、专题研讨和品牌活动,参与常州青果巷、江南水乡申遗、运河五号展示提升精品工程、大运河沿线乡村振兴等项目的应用转化。
(大运河常州分院 冯平平/文 樊天岳/摄影 汪群/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