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创新驱动 聚力产教融合 我校“一院一镇,百团百企”行动计划全面升级

早在2017年,我校已全面推进实施“一院一镇,百团百企”行动计划。2年多来,坚持秉承“在服务常州中提升能力、在贡献常州中获取资源、在扎根常州中打造特色”的宗旨,通过融入地方,当好产业转型升级“助推器”;引企入教,搭建产教协同育人“立交桥”;强化师资,打造服务地方发展“智囊团”等方式,不断持续深入推动行动计划的实施,成效初显。

学校主动融入常州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紧紧围绕“五新三高两智能”十大产业链和现代化服务业发展,以科技创新、社会服务为引领,充分集聚校内创新团队资源,严格按照“锁定清单抓重点、进园入企抓对接”的思路,不断挖掘各镇(街道)、园区企事业单位的技术需求,为增强常州产业竞争力、汇聚发展新动能作出了积极贡献。以产教融合为主线、校企合作为重点、创新创业为突破,将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深度融入地方产业链发展,有效对接产业链和创新链发展的相关支撑及服务需求。以德才兼备、理实兼通、教研兼顾、中外兼融为目标,大力实施“博士化、国际化、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为常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学术和智力支撑。

截至目前,15个二级学院(体育教学部)与常州6个辖市区及其下辖镇(街道)、企事业单位已开展产学研深度合作,积极构建“企业出题、高校解题、政府助题”的新型合作模式。学校已与26个镇(街道)、400余家企事业单位签订横向项目,合同金额达1.34亿元;2018年度科技活动总经费达2.46亿元,在省内160多所本科高校中排名第22位;获批国家产教融合发展工程项目,到账资金近亿元,是全国首批启动的31家高校中江苏唯一一家本科高校;累计获得发明专利授权292件,2015-2018年连续四年获评“常州市专利大户”。

下一步,我校将继续坚持服务地方发展战略,建立健全以全面对接、深度融合、互惠互利为特征的政产学研合作体系,进一步做细做实“一院一镇,百团百企”行动计划,推动其不断升级,着力打造“常州版”硅谷。

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念好产教对接“供需经”。依托刚刚成立的校产教融合工作指导委员会,解决“对接不畅”问题,统一规划、指导全校各条线、各学院的产教融合工作。实行校院两级专人负责制,在各辖市区、镇(街道)、园区组建产教融合协调小组,定期摸排、汇总地方和企业需求信息,做到“心里有数”。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经常性组织“产教融合面对面”等对接活动,推动学校各科技团队进乡镇、进企业、进社区,开展交流与合作。全力开发产教融合信息化管理平台,实时互动、实时监测、实时追踪,提高合作项目工作质量,促进校地校企合作深度融合。

进一步推进工作协同,建好一院一品“特色区”。进一步强化二级学院办学主体地位,鼓励各二级学院以“一院一镇,百团百企”行动计划为契机,大力推进产教融合,大胆实施教学改革,加快形成“一个学院一项品牌”建设目标。深化协同育人机制建设,吸引更多企业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的修订工作,吸引更多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参与教学工作。深入实施“一企一议、一镇一议、一事一议”,加大对镇(街道)和骨干企业在校内设置联合实验室、实训中心等专业人才实践教学平台的支持力度,加大对镇(街道)和相关企业设置相关专业实践基地建设的支持力度,有序建设能满足实习实训、创业就业、科技创新所需的“三合一”企业基地,挂牌设立大学生校外就业服务站,联合知名企业共建校内创新训练中心。

进一步优化发展机制,打好产教融合“常工牌”。建立健全镇(街道)、开发园区等的遴选和分配机制,以常州为主,有选择地拓展外市县和乡镇。试点实施“毕业设计(论文)——企业实践——科技创新——创业就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把培养应用型人才抓在关键处。全面落实“省创新40条”和“省科技30条”,修订横向项目管理办法尤其是经费管理办法,全力提升校内科技创新团队实力。

据悉,中共常州市委研究室近期公布的《决策参考》中,刊登了我校《“一院一镇,百团百企”在行动——对产教融合“常工院样本”的调研与思考》的调研报告,市委书记汪泉、常务副市长曹佳中分别作出了批示,充分肯定我校的“一院一镇,百团百企”产教融合模式及成效,要求总结推广常工院典型经验,结合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争创工作,大力推进全市产教融合试点工作。


(党委宣传部 周绍萍/文   产教融合办公室 谢金楼/审核)